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黄手记 > 第362章 辨证论治·寒湿泄泻的判断(第2页)

第362章 辨证论治·寒湿泄泻的判断(第2页)

水湿下注→运化不了的水只能往下走→

泄泻(水样便)”

“冰西瓜?”陆则衍拿起饮食记录表,果然在“发病前48小时饮食”栏里看到密密麻麻的“冰西瓜”“凉拌黄瓜”“隔夜井水”,“这几天下暴雨,气温其实才22度,吃冰的等于给脾胃‘雪上加霜’。”

“对。”苏怀瑾在“饮食生冷”旁画了个冰袋的简笔画,“就像本就虚寒的脾胃里堆着湿柴,生冷就是把冷水,一浇就彻底烧不起来了。”她忽然想起周老太的病例——老人不爱吃凉的,却因为“天潮没胃口”,喝了半碗孙女剩的冰绿豆汤,当天晚上就开始拉肚子。

陆则衍对比着西医的检查单,忽然笑了:“这么一说就通了。西医查不出病原体,是因为根本不是感染——不是细菌病毒在作祟,是寒湿邪把脾胃的功能搅乱了。就像老顾之前的‘寒湿困脾’,只是表现从‘吞咽困难’变成了‘腹泻’,本质都是脾胃被寒湿捆住了,没法好好干活。”

“就是这个道理。”苏怀瑾的笔尖在纸上顿了顿,终于落下笃定的一笔,“所以核心不是‘杀菌’,是‘祛寒湿、醒脾胃’——得先把脾胃从冷水里捞出来,烤暖了,它才能重新开始运化水湿。”

她在方案纸顶端写下“病机”二字,后面跟着一行清晰的字:“寒湿困脾,脾失健运。”顿了顿,又写下“治则”:“温化寒湿,健脾止泻。”笔尖悬在纸面片刻,她抬眼看向陆则衍,眼里的光亮得像刚拨旺的炉火:“我知道该用什么方子了——藿香正气散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“藿香正气散?”陆则衍记得这方子,以前总以为是治中暑的。

“传统上它就是治‘外感风寒、内伤湿滞’的。”苏怀瑾翻开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里面夹着片压平的藿香叶,“藿香能散寒化湿,紫苏能解表祛寒,茯苓、白术能健脾渗湿——正好对着‘寒湿困脾’的病机。就像给脾胃搭个小炉子,既能挡外面的湿寒,又能把里面的湿邪烤干。”

说话间,社区又发来新的舌象——这次是位30岁的年轻妈妈,舌苔同样白腻,只是比老人的薄些。“她昨天吃了冰箱里的凉拌菜。”苏怀瑾看着照片,指尖在“寒湿泄泻”四个字上轻轻敲了敲,“现在所有症状、舌脉、诱因都对上了,错不了。”

窗外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,云缝里漏下点阳光,落在《伤寒论》的书页上。苏怀瑾合上医书时,忽然想起祖父教她认舌象时说的:“舌脉是身体的镜子,病邪藏得再深,也会在镜子里显影——你得学会看镜子里的话。”此刻再看那些舌象照片,像看见患者身体里的寒湿正在“说话”,而她终于读懂了这门藏在舌脉里的语言。

陆则衍看着她在药方上写下“藿香10g、紫苏6g、炒白术15g”,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,带着种让人安心的笃定。他忽然明白,所谓辨证,从来不是玄之又玄的猜测,是把症状、舌脉、环境、诱因像拼拼图一样凑齐,直到最后一块落位时,答案自然会跳出来——就像现在,当“寒湿泄泻”四个字落在纸上,所有零散的线索都有了归宿。

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:()岐黄手记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