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黄手记 > 第363章 核心方案·藿香正气散的现代用(第2页)

第363章 核心方案·藿香正气散的现代用(第2页)

苏怀瑾看着那页剂量表,忽然想起老王之前喝药时,陆则衍总盯着他的饮水量——他永远能在“治病”和“防险”之间找到平衡。她朝镜头里的他微微点头,眼里带了点笑意。

这时,市疾控中心的张主任举手了。这位一直用数据说话的西医专家,此刻指尖在桌沿轻轻敲着:“苏医生,有个疑问——藿香正气散不是治中暑的吗?我夏天中暑时喝藿香正气水,怎么现在用来治腹泻?”

会议室里静了几秒。苏怀瑾从书架上抽出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镜头拉近,能看到泛黄的纸页上印着“藿香正气散,治外感风寒,内伤湿滞,霍乱吐泻”。“您看,古方里本来就治‘吐泻’。”她把书放回桌上,拿起桌上的钥匙和锁举到镜头前,“中暑时的‘暑湿’和现在的‘寒湿’,就像铜锁和铁锁,看着不一样,但只要是‘湿邪困住脾胃’(锁芯锈了),藿香正气散这把‘钥匙’就能打开——它针对的不是‘中暑’这个病名,是‘湿滞脾胃’这个病机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她顿了顿,指尖在屏幕上的病例分布图上画了个圈:“现在患者是‘外感寒湿(暴雨)、内伤湿滞(吃生冷)’,和古方说的‘外感风寒、内伤湿滞’病机完全对应,只是‘寒’的来源从‘风寒’变成了‘雨湿’。就像钥匙不管锁是铜是铁,能插进锁芯、转得动锁舌,就是对的。”

屏幕上几位西医专家的眉头慢慢舒展了。省中医院的老院长忽然开口,声音透过麦克风带着点沙哑的赞许:“说得好。中医的方子从来不是死的,是跟着病机走的。改半夏用炒白术,是因证调整;泡脚配饮食,是兼顾养护——这才是‘活学活用’。”

会议最后,专家组组长敲了敲桌面,镜头里能看到他面前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要点:“就按这个方案试点。选城南两个病例最多的社区,一组用苏医生的中西医联合方案(中药+泡脚+饮食+补液盐),一组用常规补液。每6小时报一次数据,重点看止泻时间、脱水发生率,实时对比。”他抬眼看向镜头,目光落在苏怀瑾的头像上,“辛苦苏医生团队随时待命,有特殊病例随时会诊。”

挂了会议,苏怀瑾才发现手心微微出汗。陆则衍端来一杯温水,杯壁上凝着的水珠正好滴在她刚打印的药方上——“藿香10g”那行字被洇开一点,却让“炒白术15g”显得更清晰了。“刚才张主任提问时,我以为你要引经据典,没想到用钥匙打比方。”他笑着说,“比讲‘同病异治、异病同治’好懂多了。”

“他们需要的不是理论,是‘为什么这么用’的逻辑。”苏怀瑾把药方折好放进白大褂口袋,“就像给患者解释方子时,得说‘这味药能让你不拉肚子’,而不是‘这味药能燥湿’。”窗外的天终于放晴了,阳光透过雕花木窗,在药圃的藿香苗上投下细碎的光斑——那些刚冒头的新苗,叶片上还沾着晨露,像在等着被采收、被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。

她忽然想起祖父说的“好方子要像好药圃,既得有老根(典籍),又得有新土(实践),才能长出能治病的苗”。此刻的藿香正气散,不就是这样吗?带着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的老根,栽在“腹泻患者胃弱需调药”“应急需简便操作”的新土里,正准备在试点社区里,长出实实在在的疗效。

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:()岐黄手记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