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26章 岐仁堂里的伏天医案:一剂清暑汤解了老北风的“软脚病”(第2页)

第326章 岐仁堂里的伏天医案:一剂清暑汤解了老北风的“软脚病”(第2页)

“然后是臣药,人参五分,橘皮五分,当归三分,甘草三分。”他蘸了蘸墨,“人参补元气,就像给锅里添柴;橘皮理气,让脾胃能转起来;当归补血,气要血托着才稳;甘草调和,就像家里的老母亲,把一家子拢在一起。这几味都是温温的,补而不燥,适合气虚的人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小柱凑过来看方子:“这些药看着都挺平和,不像别的方子,尽是些苦药。”

“苦药多了伤脾胃,本来就虚,再用苦寒药,那不更没劲了?”岐大夫笑着说,“你看这苍术、白术各一钱,泽泻五分,这是帮着祛湿的。苍术像个糙汉子,能把黏在身上的湿邪扒下来;白术像个巧媳妇,能把脾胃里的湿邪收起来;泽泻就像条排水沟,把湿邪引出去,从小便排走。”

他又指着升麻、葛根:“这两味药,升麻三分,葛根三分,都是甘苦寒,能解肌热,就像给身子开个小窗户,让热邪透出去点。而且‘风能胜湿’,它们带点升发的劲儿,能把湿气往上提一提,再排出去,免得湿邪总沉在底下。”

“还有神曲炒黄,青皮二分半,”岐大夫继续写,“这是帮着消食的。湿邪一困,脾胃就像被捂住了,吃不下东西,神曲能把积食化了,青皮能顺顺气,让肚子不那么堵得慌。”

最后,他加了黄柏二分,五味子九枚:“黄柏这味药,有点苦,能清热,但我只用一点点,借它的苦味泻泻虚火,还能润肾——肾怕燥,暑热最耗津液,用点黄柏,就像给肾洒点水。五味子酸甘,能收气,也能生津,免得气补得太猛,又泄出去了。”

写完方子,他递给小柱:“你看,这方子君臣佐使分得明明白白,补气的、祛湿的、清热的、消食的,各司其职,就像一队人,有扛粮的,有修路的,有除杂草的,合力把身子理顺了。”

老汉问:“这药咋煎啊?”

“用水两大盏,泡半个时辰,煎到剩一盏,放温了喝,饭前服。”岐大夫叮嘱,“记住,药渣别扔,再煎一遍,下午再喝一次,一天一剂。另外,这几天别吃生冷油腻的,就喝小米粥、吃点烂面条,让脾胃歇着。也别再暴晒了,早晚凉快时在院里坐坐,透透气。”

小柱拿着方子去抓药,老汉坐在竹椅上,看着岐大夫忙前忙后,感慨道:“还是老大夫懂行,俺前几天自己买了点西瓜吃,想着解暑,结果越吃越拉,现在才明白,虚身子经不起凉的。”

“可不是嘛,”岐大夫笑,“西瓜是好东西,但性寒,脾胃虚的时候吃,就像给湿泥巴上浇冰水,更拧巴了。治病得看根,根在气虚湿困,就不能光靠生冷东西临时解渴。”

三天后,小柱扶着老汉又来了,这次老汉精神头足多了,脸上有了血色,走路也稳了。“大夫,太神了!”小柱高兴地说,“喝了两剂药,俺爹就不拉肚子了,吃饭也香了,今天早上还能在院里溜达两圈呢!”

老汉自己也说:“身上不那么沉了,心口窝也不堵了,就是还有点汗,但比以前强多了。”

岐大夫摸了摸脉,脉象比之前有力了,也不那么缓了,笑着说:“湿邪退得慢,再喝两剂巩固巩固。记住,伏天养生,别贪凉,别累着,脾胃护住了,啥病都少来。”

他又对小柱说:“这方子不光治你爹这病,像伏天里干活的人,觉得气短、乏力、不想吃饭,都能参考着用。但得记住,中医讲究辨证,不是一个方子治百病,就像种地,得看土壤肥瘦、旱涝,才能决定咋施肥浇水。”

小柱连连点头,扶着老汉道谢离去。岐仁堂里,竹扇还在轻轻摇着,药香混着窗外的槐花香,在闷热的伏天里,透着股让人安心的劲儿。岐大夫看着他们的背影,想起东垣先生在《脾胃论》里的话:“人以胃气为本”,是啊,脾胃就像家里的灶台,灶台旺了,日子才能红火,这道理,不管过多少年,都不会变。

又过了几日,小柱特地送来一篮新摘的桃子,说老汉已经能下地干活了。岐大夫笑着收下,心里明白,这古方之所以能传几百年,不光是因为药配得好,更因为它懂人的身子,懂四季的规律,就像这伏天的雨,来得猛,但顺着节气调理,总能把蔫了的生机,慢慢唤回来。而他这岐仁堂,就像个守着老智慧的驿站,在每一个寒暑交替里,用一碗碗汤药,连接着传统与生活,让那些藏在古籍里的文字,变成实实在在的安康。

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:()岐大夫的悬壶故事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