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27章 细辛点睛火自消——岐仁堂一剂止牙痛的老方子(第3页)

第327章 细辛点睛火自消——岐仁堂一剂止牙痛的老方子(第3页)

薛大妈捏着方子,手指还在微微发颤:“岐大夫,这药真能管用?我这疼了快十天了……”

“放心,”岐大夫送她到门口,指着院墙上的丝瓜藤,“您看这藤,前两天被秋老虎晒得蔫头耷脑,浇了两天水,又爬得老高。人也一样,阴液补足了,火气归位了,牙自然就不疼了。”

三天后的清晨,薛大妈又来了。这次她没捂腮帮子,蓝布头巾也摘了,露出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进门就亮开了嗓门:“岐大夫!神了!真是神了!”

她几步走到诊桌前,把手里的布包往桌上一放:“您闻闻,我家老头子今早烙的糖油饼,我吃了大半个,一点不疼!这药喝到第二付,夜里就没疼醒,耳朵里的嗡嗡声也小多了,昨儿个居然睡了个囫囵觉!”

岐大夫笑着给她诊脉,这次左手脉不那么弦了,像绷紧的弦松了半寸,右手脉也沉缓有力了些,舌苔上有了薄薄一层津液,不再干得发涩。“火下去了,水也补上了,这就对了。”他点点头,“您这牙床子还有点红,不过不肿了,虚火一退,阳明经的气顺了,自然就不疼了。”

薛大妈又叹:“就是这几天老想上厕所,刚上完又想去,夜里得起来两三回,是不是喝药喝多了?”

岐大夫想了想:“不是喝水多,是您这虚火退了,肾气有点亏,固不住水。前几天火往上冲,肾气被耗了点,现在火下去了,得补补肾气,收收尿。”

他提笔又写了个方子,在原方基础上减了石膏的量,加了益智仁、乌药、芡实:“益智仁温肾固精,乌药散寒顺气,芡实固肾涩尿,这三味加进去,就像给您的膀胱加个‘门栓’,让它关得牢些。再喝三付,尿频准好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薛大妈拿着方子,眉开眼笑地往药柜走,路过石榴树时,还伸手摘了个红透的果子:“岐大夫,这果子甜,给您留着泡水喝!”

小徒弟一边抓药一边问:“师父,这细辛真这么管用?我以前看药典说它用量得小,您这次用了15g,不怕……”

“用药如用兵,不在量多量少,在对症。”岐大夫指着药斗里的细辛,“薛大妈是阴虚火旺,用大队滋阴药拖着,细辛的温性根本伤不了阴,反而能借它的辛散通窍,把药劲儿送到牙床、耳道。《本草纲目》说细辛‘辛能散,温能通,故诸风寒风湿头痛、痰饮、胸中滞气、惊痫者,宜用之’,关键是配伍——就像做菜,辣椒够辣,可配上冰糖、醋,就成了酸甜辣,一点不燥。”

正说着,薛大妈的老头子拎着个布袋子进来了,非要把一袋子新摘的冬枣留下:“岐大夫,我家老婆子说了,您这方子比打针管用多了,这冬枣甜,您泡水喝,补补阴!”

岐大夫笑着收下,看着老两口相扶着走出院门,晨光穿过石榴叶,在他们背上洒了层金斑。小徒弟在旁边念叨:“原来治牙痛不只是清火,还得添水引火,这细辛真是画龙点睛的药。”

“可不是嘛,”岐大夫拿起那枚薛大妈留的石榴,果皮裂开个小口,露出玛瑙似的籽,“中医治病,就像给这石榴疏枝,该剪的剪,该浇的浇,还得懂它的性子——虚火宜引不宜降,实火宜清不宜堵,辨对了证,一味药就能盘活一整张方子,这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啊。”

院外的晨风吹过,枸杞藤上的露水又落了几滴,混着药香,在这初秋的晨光里,酿出了几分甘润的滋味。岐仁堂的木门敞着,像在等下一个需要这“老智慧”的人,把那些藏在草木里的医道,借着一碗碗汤药,慢慢融进寻常日子里。

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:()岐大夫的悬壶故事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