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靠您啊,岐大夫。”江德才把豆腐放在桌上,“一点心意,自家做的,干净。”
岐大夫让徒弟收下豆腐,又给江德才把了脉。这次的脉象,虽然还不算强壮,但已经平稳有力,像春天的溪水,慢慢流淌。
“脉缓了,气也足了。”岐大夫点点头,“不过脾胃还是有点虚,得慢慢养。我再给你开个方子,调补一下,巩固巩固。”
他提笔写了个方子,里面有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扁豆,都是些健脾益气的药。“这个方子平和,你可以拿去泡水喝,或者熬粥的时候放几味进去,慢慢调理。”
江德才拿着方子,心里热乎乎的。他想起自己病重的时候,那种濒死的感觉,还有老伴的眼泪,真是恍如隔世。
“岐大夫,我到现在也不明白,”江德才忍不住问,“我那痢疾明明有脓血,还发热口渴,看着像是上火,您咋就敢用那么热的药呢?就不怕把火越烧越大?”
岐大夫笑了笑,指着窗外的梧桐树:“你看这树,秋天叶子黄了,掉了,是因为天凉了,阳气收了。人也一样,生病就像树遇到了风雨,得看是风大还是雨急,是天热还是天冷。”
“你那病,刚开始确实有湿热,就像夏天的暴雨,又湿又热。但拉得太久,就像雨下得太大,把地里的热气都浇没了,变成了寒湿,甚至虚寒。这时候,就不能再用凉药了,得用热药,就像给地里烧把火,把湿气烤干,把阳气补回来。”
“《脾胃论》里说,‘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’。脾胃是人的根本,就像树的根,根壮了,树才能长得好。你这次大病一场,伤的就是脾胃的阳气,附子理中汤就是救根的药。”
江德才听得连连点头:“您这么一说,我就明白了。看病不能只看表面,得看根子。”
“就是这个理。”岐大夫捋着胡子,“中医看病,讲究辨证论治,不是说痢疾就一定用凉药,发热就一定是上火。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,看看是虚是实,是寒是热,然后对症下药。就像你这病,要是只盯着脓血和发热,一味地用凉药,那真就把阳气打下去了,人就没了。”
他拿起桌上的附子,说:“这附子,性子烈,就像猛药,但用对了,就能救人命。《本草纲目》里说它‘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,散寒止痛’,关键时刻能挽狂澜于既倒。但要是用错了,也会伤人,所以必须辨证准确。”
江德才看着那黑乎乎的附子,心里充满了感激。正是这不起眼的药材,和岐大夫精准的判断,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。
走出岐仁堂,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,江德才觉得浑身都有了劲。他回头望了望那挂着“岐仁堂”匾额的老店,闻着那熟悉的药香,心里暗暗想:这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,真是博大精深啊。
刘桂英走在他身边,笑着说:“以后可得注意了,别乱吃东西,天凉了,多穿点,好好养着咱们的脾胃。”
江德才点点头,握紧了老伴的手。秋风吹过,带来了桂花的香气,和岐仁堂里飘出的药香混在一起,让人心里踏实又温暖。他知道,自己的身体就像这秋天的土地,虽然经历了一场劫难,但只要好好呵护,来年春天,依然能长出新的希望。而岐仁堂里那醇厚的附子香,将会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,提醒着他,中医的智慧,就像这药香一样,历久弥新,温暖人心。
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:()岐大夫的悬壶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