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39章 潮热里的"老胀气"——六味地黄丸的意外收获(第2页)

第339章 潮热里的"老胀气"——六味地黄丸的意外收获(第2页)

三天后,吴秀兰又来了,这次脸上有了点血色,波浪卷梳得整整齐齐。"岐大夫,您这药真管用!"她刚坐下就说,"那股热劲减轻了,夜里能睡四五个小时了,虽然还醒,但能再睡着。飞蚊症也轻了,看字清楚多了。"

小杨给她倒了杯菊花茶,她喝了一口,忽然想起什么似的:"对了,还有个怪事,我那老胃胀,居然好多了!"

"胃胀?"岐大夫故作惊讶,其实早有准备。

"是啊,"吴秀兰拍着肚子,语气轻快了不少,"以前吃完饭就胀,夜里躺床上都觉得顶得慌,得揉半天才能顺点气。这几天喝完药,不光吃饭香了点,胀也轻了,昨天中午吃了个馒头,居然没难受!"

她从布包里掏出个皱巴巴的方子:"您看,这是以前吃的理气药,香附、木香、厚朴,吃着当时管用,过会儿更胀,后来换了健脾的,黄芪、党参、干姜,吃了上火,嘴都起泡。"

岐大夫接过方子看了看,递给小杨:"这就是没辨准病机啊。"他对吴秀兰说,"您这胃胀,不是单纯的气不顺,也不是脾气太虚,是胃阴不足,加上脾气有点弱。胃阴就像胃里的润滑剂,缺了它,胃就像生锈的机器,转不动,食物消化不了,自然就胀。"

"那为啥以前的药不管用?"吴秀兰追问。

"理气药多是辛燥的,就像用砂纸磨生锈的机器,当时看着亮了,其实越磨越薄,胃阴更伤;健脾的药如果太温燥,好比给生锈的机器烧火,火太旺,机器没转起来,倒把润滑剂烤干了。"岐大夫拿起桌上的茶壶,往一个内壁有点干垢的杯子里倒了点温水,"您看这杯子,光擦不行,得用温水泡软了,垢才能掉。胃阴亏虚的胀,得先滋润,再慢慢让它动起来。"

他指着之前的方子:"这里的生地、山药、太子参、枸杞、山茱萸、五指毛桃,都是性子温润的,既能补胃阴,又能补脾气,就像给干硬的土地浇水,再撒点温和的肥料,土地松了,庄稼才能长。陈皮理气也不燥,就像给土地松松土,不让肥料板结。所以您的胃胀,是跟着肾阴一起被治好了。"

吴秀兰这才恍然大悟:"怪不得呢!我这胃胀跟潮热是一伙的啊!"

复诊方子,岐大夫去掉了菊花,加了桑叶和鸡内金。"桑叶比菊花更清润,能助眠;鸡内金是鸡的胃内膜,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它主泄利不止,其实它最能消食化积,像个小刷子,能把胃里的积食刷干净,还不伤阴。"

又过了一周,吴秀兰第三次来,穿了件新的米色风衣,精神头足了不少。"岐大夫,我现在跟换了个人似的!"她笑着说,"潮热基本没了,夜里能睡六个小时,吃饭香得很,昨天跟李婶去喝羊肉汤,喝了一小碗,一点没胀!"

她特意带了本自己写的教案:"您看,我这眼睛现在看小字一点不费劲,飞蚊症几乎没了。"

岐大夫给她搭脉,这次的脉虽然还有点细,但已经沉稳有力,舌下络脉的瘀色也浅了。"这就叫阴平阳秘。"他欣慰地说,"肾阴足了,脾胃的津液也够了,气血顺畅,自然啥毛病都没了。再巩固一周,把药改成丸剂,慢慢调理。"

小杨在旁边记医案,忍不住问:"师父,为啥吴老师的胃胀没说,您也能治好呢?"

"这就是辨证的妙处。"岐大夫合上《金匮要略》,"中医看病,不只是看一个症状,是看整个人的气和阴阳。吴老师的脉左尺弱,是肾阴不足;右脉弱,是脾胃气虚;舌淡红苔薄白,看着不像阴虚,但结合潮热、飞蚊症、失眠,就能断定是阴虚夹气虚。《王孟英医案》里说,很多阴虚证不典型,夹了气虚、痰湿,就像乌云遮了太阳,得拨开乌云才能见真章。"

他指着窗外,吴秀兰正和李婶在街角说话,时不时抬手比划,笑得眼角堆起细纹。"以前的大夫只看到胃胀,就用理气健脾,没看到阴虚的底子,所以无效。咱们从肾阴入手,兼顾脾胃,阴足了,气顺了,胀自然就消了。这就像给树浇水,不光浇叶子,更要浇根,根好了,叶子自然绿。"

那天傍晚,岐仁堂的药香里混着点桂花的甜。小杨在整理药柜,把生地和山药放在一起,想起师父的话,觉得这两味药真像一对默契的搭档,一个滋润,一个温和,能治好多缠人的毛病。岐大夫坐在竹椅上,翻着新写的医案,标题是"滋肾阴而调脾胃——一例更年期合并胃胀的治验",旁边画了个小小的茶壶,壶嘴里冒着热气,像在慢慢滋润着什么。

街对面,吴秀兰的窗户亮了灯,隐约能看见她在灯下看书的身影,书页翻动的声音,混着岐仁堂的药香,在初秋的晚风里,慢慢散开。老街坊们都说,吴老师最近像换了个人,跳广场舞时领队的声音最亮,菜市场碰见,还会笑着推荐岐大夫的药:"不光能治潮热,连老胀气都给我治好了,神着呢!"

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:()岐大夫的悬壶故事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