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43章 岐仁堂里的大柴胡汤:三则病案见真章(第3页)

第343章 岐仁堂里的大柴胡汤:三则病案见真章(第3页)

岐大夫耐心解释:"你这不是虚,是堵。就像烟囱被烟灰堵住,炉子总烧不旺,人看着虚弱,其实是里面不通。大柴胡汤去掉了小柴胡汤里补中的人参、甘草,就是怕补住了邪气;加了大黄、枳实,是为了通腑气,让邪有出路。等积滞排出去,脾胃功能恢复了,气血自然就足了。"他又想起什么,"对了,你平时爱生气,肝气郁结也是病因,以后别总为孙子学习的事动怒,肝气顺了,病就好得快。"

陈老师的儿子拿着方子刚要走,岐大夫叫住他:"煎药时加三片生姜、五枚大枣,调和药性;分三次温服,第一次喝半碗,若没什么不适,再慢慢加量。"

四、三案同愈:异病同治的中医智慧

三日后,王胖子先来了,进门就作揖:"岐大夫,您真是神了!喝第一碗药当晚就拉了三次,都是黑糊糊的东西,拉完肚子就不胀了,今早喝了两碗小米粥,一点不吐!"他肚子明显小了一圈,脸色也红润了。

岐大夫给他复诊,脉象已不那么弦紧,舌苔也薄了些:"再服三剂巩固,记得以后少喝酒,少吃卤味,不然还得犯。"

又过两日,小张来复诊,脸上带着笑意:"大夫,烧心真的好了!夜里能睡整觉了,胁肋也不胀了。"她特意带来自己做的点心,"这是我用山药做的,不油腻,您尝尝。"

岐大夫笑着收下:"看来你不光病好了,还学会养生了。再服两剂,注意饮食规律,别总吃外卖。"

一周后,陈老师在儿子陪同下复诊,咳嗽明显减轻,能正常吃饭了。"夜里不咳了,胃里也舒服了,"陈老师感激地说,"这药真神,不光治好了咳嗽,连胆囊炎的老毛病也没犯。"

岐大夫给他调了方子,去掉大黄,加了党参、白术:"现在积滞已去,该补补正气了。"

送走病人,岐大夫坐在案前整理医案,夕阳透过窗棂照在《伤寒论》上,那些泛黄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。他想起上午李婶来道谢,说李叔的病也好多了——原来李叔那日也是大柴胡汤证,只是当时忙着处理王胖子的急症,没顾上细问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"同是大柴胡汤,治了胃胀、烧心、久咳,这就是异病同治啊。"岐大夫喃喃自语,"只要病机是少阳阳明合病,不管表现是什么,都能用这方子。"

徒弟在一旁记录,不解地问:"师父,那怎么区分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呢?"

岐大夫指着医案解释:"小柴胡汤治的是纯少阳病,病在半表半里,没有明显的胃肠积滞,所以用人参、甘草补中;大柴胡汤治的是少阳阳明合病,病偏于里,胃肠已有积滞,所以去人参、甘草,加芍药、枳实、大黄。关键看有没有心下急、按之痛,有没有大便异常,这就是辨证的要点。"

徒弟又问:"那现代医学说的胆囊炎、反流性食管炎、肠梗阻,都能用这方子吗?"

岐大夫摇头:"不能光看病名,得看证候。比如同样是胆囊炎,若病人腹痛喜按、大便稀溏,就不能用大柴胡汤,可能得用小柴胡汤加茯苓、白术;只有那些腹痛拒按、大便干结、口苦胁胀的,才适合。中医治病,从来不看病名,只看证。"

正说着,药农老周送来晒干的柴胡,笑着说:"岐大夫,您这大柴胡汤真是神药,附近街坊都传开了!"

岐大夫哈哈一笑:"不是药神,是医理神。《伤寒论》的方子,都是历经千年验证的,只要辨证准确,自然药到病除。"他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想起张仲景的话:"上以疗君亲之疾,下以救贫贱之厄,中以保身长全,以养其生。"这大概就是岐仁堂百年传承的真谛吧。

夜色渐浓,岐仁堂的灯还亮着,药香伴着墨香,在寂静的巷子里弥漫开来。堂屋里,岐大夫还在给徒弟讲解大柴胡汤的加减:"若有黄疸,可加茵陈、栀子;若有瘀血,可合桂枝茯苓丸;若兼肺热,可加瓜蒌、桑白皮。。。。。。"月光透过窗棂,照在那本翻破了的《伤寒论》上,字字珠玑,仿佛在诉说着中医的千年智慧。

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:()岐大夫的悬壶故事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