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活树和枯树是一样的话,那么为什么不是先枯后荣,而总是先荣后枯呢?丝和丝线实质相同,因此,不能用来作为比喻。
问:当活的形体死去时,便应当一下子通通都消失了,为什么既已变为死的形体,还得经历一段长时间才逐渐消失呢?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答:这是因为一切形体的生和灭,总是要有一定过程的缘故。突然而生的必定突然而灭。逐渐而生的必定逐渐而灭。
突然而生的,狂风暴雨就是这样的;逐渐而生的,动物和植物就是这样的。
有的突然变化,有的逐渐变化,这是事物的常理(变化的规律)。
【第三段要点:范缜用人的生死、树的荣枯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自身的“质”起了变化。
“质”变了,它原有的作用就随之消失,如人死了就失去“有知”的作用,这就进一步证明了“形谢则神灭”的观点。
他还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有“歘”变和“渐”变两种形式,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观点。】
(第四段)
问:你说形体离不开精神,那么,象手这些肢体也有精神吗?
答:都有精神的一个方面。
问:如果都有精神的一个方面,精神应该能思维,手等也应该能思维。
答:手等有痛痒的感觉,而没有是非的思维。
问:感觉和思维是一回事,还是两回事呢?
答:感觉也就是思维,粗浅的叫做感觉,深刻的叫做思维。
问:如果是这样,就应该有两种思维了。思维既有两种,难道精神也有两种吗?
答:人体是唯一的,精神哪里能有两种呢?
问:如果没有两种精神,怎么会有痛痒的感觉,而又有是非的思维呢?
答:象手和脚虽然不同,终归是一个人身上的肢体;识别是非和感知痛痒尽管不同,但也终归是同一个精神。
【第四段要点:范缜指出,感觉与思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,区别是两者程度的不同,“浅则为知,深则为虑”,联系是两者同属于统一的精神作用,知虑“总为一神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