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怀瑾踏进试点社区居民楼时,第一口呼吸就裹着潮湿的霉味——像陈年的旧书混着雨后的泥土,钻进鼻腔时带着凉丝丝的潮气。她停在单元门口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白大褂口袋里的铜药碾吊坠,目光扫过墙根:灰绿色的霉斑像苔藓似的爬了半尺高,瓷砖缝里凝着细密的水珠,踩上去能感觉到鞋底被微微粘住的滞涩。
“苏医生,这边请。”社区王主任走在前面,脚步带起的风里也飘着潮味,“多数患者都住一楼,这几天下雨,地下室的积水还没排干净,墙根就没干过。”他指着一户人家的防盗门,门框下缘已经泛白,“这家的老太太上周刚止泻,昨天又拉了——说夜里总觉得被子潮乎乎的,睡不安稳。”
苏怀瑾蹲下身,掌心轻轻按在墙根的瓷砖上。冰凉的潮气顺着掌心往上窜,像有条细蛇钻进手腕——她指尖在霉斑边缘碰了碰,指腹沾了点湿冷的粉末。“你们摸摸看。”她抬头对随行的医生和社区护士说,“这墙是凉的,比室温低了快3度——这就是‘外湿’的根。”
她站起身,拍了拍手上的灰:“患者喝着藿香汤、泡着生姜脚,相当于在身体里‘排水’,但家里墙根漏湿、被褥发潮,等于外面不停往屋里灌水。一边排一边灌,身体永远攒不住阳气,湿邪怎么除得净?”
王主任忽然“啊”了一声,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:“难怪!昨天随访时,好几个患者说‘明明喝了药不拉肚子了,一进家就觉得肚子发沉’——我还以为是心理作用,原来真是环境的问题!”
苏怀瑾走到楼道窗边,推开积着水汽的玻璃窗。外面的阳光不算烈,却足够亮,能看到楼下的空地上晒满了被褥,花花绿绿的被单在风里飘着,像一面面小旗。“得给环境也‘祛祛湿’。”她转身对王主任说,指尖在笔记本上快速写着,“两步走,简单管用。”
“第一步,艾叶熏蒸。”她写下“30g干艾叶房间”,笔尖顿了顿,补充道,“用陶瓷碗装着,别用塑料或金属——艾叶性温,烧起来能燥湿,还能杀杀空气里的霉气。关窗熏20分钟,等艾烟沉下去,再开窗通风。每天一次,最好选上午阳光足的时候,借着阳气散湿。”
随行的老中医点点头:“《本草纲目》里说艾叶‘逐寒湿,温经’,不光能熏房间,这烟味还能安神——患者这几天睡不好,闻着艾香说不定能踏实点。”
“第二步,石灰袋。”苏怀瑾又写下“石灰500g袋,棉布缝制”,“找块透气的棉布,把生石灰装进去,缝成巴掌大的小袋,放在墙角、衣柜里,再在窗台上摆两袋。石灰吸潮快,能把屋里的潮气拔出来,记得每天换一次——潮了的石灰会结块,就没用了。”
陆则衍这时带着团队进来了,手里的温湿度计正显示“85%”。他把仪器贴在墙上,数值没降反升了1%:“正常人体舒适湿度是40%-60%,这湿度太高了,相当于人一直泡在浅水里。”他指了指带来的便携检测仪,“我们留两台在这里,每小时测一次湿度,看看干预后能不能降下来。”
苏怀瑾看着社区护士们已经开始找棉布缝石灰袋,王主任正给药店打电话订干艾叶,忽然想起祖父常说的“治湿如治水,堵不如疏,疏不如导”。她走到晒被褥的空地,阳光落在被单上,蒸起淡淡的水汽,空气里的霉味淡了些,混进点棉花晒透的暖香。
“对了,让居民把贴身的衣服、床单也晒透。”她对王主任说,“贴身的东西潮,比墙根发霉更伤人——湿气从皮肤渗进去,比喝冷水还直接。”
第二天一早,苏怀瑾刚到社区,就闻到空气里飘着艾叶的清香。王主任举着温湿度计迎上来,声音里带着兴奋:“苏医生!你看!60%了!”仪器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60%,旁边的对比照片里,昨天还发绿的墙根,霉斑边缘已经变干发黄,像退潮后的沙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