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黄手记 > 第365章 环境调理·祛湿的关键(第2页)

第365章 环境调理·祛湿的关键(第2页)

“昨天熏了艾叶、摆了石灰袋,今早又晒了被子,”王主任指着楼道,“刚才测了几户人家,湿度都在60%左右,老太太说‘昨晚没被冻醒,被子摸着是暖的’。”

正说着,一位大爷提着个布袋子走过来,袋子上还绣着朵歪歪扭扭的梅花。“苏医生,你看我这石灰袋成不?”他打开袋子,里面是分好的小布包,“找布店裁的棉布,透气!我给孙子衣柜里挂了两袋,今早看还干着——他昨天没喊肚子胀,说‘衣柜里不潮了’。”

三天后,社区的新发病例统计出来时,王主任特意把报表送到苏怀瑾手里:“从每天20例降到6例了!而且新增的这6个,腹泻次数也少,一天就3-4次,没一个吐的。”他指着备注栏,“居民现在都不用我们催,早上起来先看窗台的石灰袋潮没潮,晚上在群里互相问‘今天熏艾叶了吗’——比发通知管用多了。”

苏怀瑾翻到“患者反馈”页,有位阿姨写:“熏完艾叶,房间里没霉味了,喝藿香茶时觉得身上暖得快;石灰袋换下来时沉甸甸的,才知道屋里藏了这么多水。”下面画了个笑脸,旁边标着“孙子今天在院子里跑了半小时,没喊累”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离开社区时,夕阳正把楼道的墙根染成暖黄色。苏怀瑾回头看,墙根的霉斑已经变成浅灰色,像退去的潮水留下的痕迹;窗台上的石灰袋鼓鼓的,透着干燥的白;居民楼的空地上,还有几床被子没收,在风里轻轻晃着,把艾叶的清香送得很远。

陆则衍把新测的湿度表递给她:“稳定在58%了,和仁济堂药圃的湿度差不多。”他看着苏怀瑾眼里的光,忽然笑了,“你这是把‘治未病’的法子用到了环境上——不光调身体,还调天地。”

苏怀瑾摸着口袋里的铜药碾吊坠,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。她忽然想起《黄帝内经》里“人与天地相参,与日月相应”的话——原来老祖宗说的“祛湿”,从来不是只盯着身体里的湿,是让身体和环境一起“干爽”:阳光晒透被褥,艾叶熏走霉气,石灰吸净潮气,再加上喝进嘴里的藿香汤,这才是“内外同调”。

“就像种地得先松土,”她望着远处被夕阳照亮的屋顶,“土壤不板结,种子才能扎根;环境不潮湿,身体才能把阳气攒起来——这才是祛湿的根本。”

那天晚上,苏怀瑾收到王主任发来的照片:社区活动室的墙上,贴了张“祛湿日历”,每天的格子里画着艾叶和石灰袋的图标,有几户人家的格子里,还被居民自己画了小太阳——大概是那天晒了被子,觉得格外暖和。

她把照片存进手机,旁边正好是周老太喝小米粥的照片。两张照片里的光,一张来自阳光,一张来自粥碗的热气,却都透着同一种安稳——原来最好的调理,从来不是孤立的药方,是让身体、环境、日子,都一起“暖起来、干起来”。

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:()岐黄手记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