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24章 米汤调药救急证——岐仁堂里的脾胃重生记(第2页)

第324章 米汤调药救急证——岐仁堂里的脾胃重生记(第2页)

他取来四物汤的药材:当归三钱,熟地四钱,白芍三钱,川芎一钱,又加了米仁四钱,石斛三钱,麦冬三钱,五味子二钱,广皮二钱,桔梗一钱。"这些药磨成细粉,用温米汤调成糊,像喂小孩那样,一点一点喂。"

"四物汤是补血的底子,"岐大夫边磨药边解释,"当归像春雨,能让血活起来;熟地像沃土,能把血存住;白芍像软布,能把肝血收住;川芎像阵风,能让血动起来。但他不光缺血,还缺津液,脾胃也弱,所以得加别的药。"

他指着药粉:"米仁就是薏苡仁,《本草纲目》说它能健脾益胃,像给脾胃铺层软垫子;石斛和麦冬是滋阴的,像给干渴的土地浇点水,但它们不寒,不会伤阳气;五味子是酸的,能把气收住,就像把散开的热气拢一拢;广皮就是陈皮,能理气,不让补药堵在胸口;桔梗能引药上行,带着药力到肺和胃,肺主气,胃主受纳,这两地方顺了,病就好一半。"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小张看着药粉:"这些药都不止血,能行吗?"

"血之所以吐出来,是因为气托不住它。"岐大夫把药粉倒进米汤里,慢慢搅匀,"就像袋子破了,东西漏出来,光堵窟窿不行,得先把袋子撑起来。现在补气血、健脾胃,就是把这袋子撑起来,气足了,血自然就不往外跑了。这叫甘以悦脾,温以启胃,用甜味和温性的药,让脾胃高兴起来,它才能好好干活。"

陈妻接过药糊,用小勺一点点喂给丈夫。这次陈虞门没吐,药糊顺着喉咙慢慢咽了下去,他闭上眼睛,眉头舒展了些。"每隔半个时辰喂一勺,别急,就像给快灭的炉子添柴,得慢慢添。"岐大夫叮嘱。

那天下午,岐大夫没离开药铺,时不时去看看陈虞门的情况。申时左右,陈虞门忽然睁开眼,轻声说:"渴。。。。。。"陈妻赶紧用棉签蘸了点药糊给他润唇,他竟主动舔了舔。

"有转机了。"岐大夫诊了脉,脉象虽然还弱,但比早上有力了些,"胃气开始恢复了。再调点药糊,稍微稠一点。"

到了晚上,陈虞门居然自己要求喝口水,喝下去也没吐。第二天一早,他能小口喝小米粥了,虽然还没力气说话,但眼睛有神了。

岐大夫调整了方子,把药粉改成汤剂,去掉了桔梗,加了党参三钱。"现在可以用汤药了,但还得温和。党参能补气,像给脾胃加个小马达。"他又嘱咐陈妻,"熬药的时候,放两块生姜,三枚大枣,生姜能暖胃,大枣能补气血,就像给药汤加了点阳光。"

喝了三剂药,陈虞门能坐起来了,说话也有力气了:"岐大夫,我这几天总做梦,梦见在地里种庄稼,土特别松。。。。。。"

"那是脾胃在恢复呢。"岐大夫笑了,"脾属土,土松了,才能种庄稼,你的气血就能慢慢长出来了。"他又写了个食疗方,"用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小米一起煮粥,每天早上喝一碗,比吃药还管用。"

一周后,陈虞门能自己走进岐仁堂了,脸色虽然还有点白,但眼神清亮。"昨天试着吃了半碗面条,居然没事。"他感慨道,"以前总觉得拼命干活才对得住公司,现在才知道,脾胃坏了,啥都干不成。"

岐大夫给他诊了脉,脉象平稳多了:"《脾胃论》说脾胃为后天之本,人活着就靠这口气,这口气从脾胃来。以后别老琢磨烦心事,心放宽了,脾胃才能舒坦。你看这药柜上的陈皮,放得越久越香,人也一样,经点事不怕,只要底子在,总能缓过来。"

陈虞门点点头,让助理把诊费放下,又多买了些山药、莲子。"岐大夫,我这病,是您用一碗碗米汤、一勺勺药糊救回来的,这恩情我记一辈子。"

岐仁堂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落在药柜上的铜环上,反射出温暖的光。岐大夫翻开《金匮要略》,在"四季脾旺不受邪"那句话下面,轻轻画了个圈。药炉里的陈皮还在煨着,香气混着巷口的烟火气,像是在诉说着,这世间最珍贵的药,往往就藏在一碗热粥、一口温汤里,藏在对脾胃最温柔的呵护里。

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:()岐大夫的悬壶故事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