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29章 把肺里的“寒痰罐”倒空(第2页)

第329章 把肺里的“寒痰罐”倒空(第2页)

“寒痰久积,非重剂不能建功。”岐大夫指着药方,“干姜温脾肺,细辛散寒痰,茯苓渗湿,五味子敛肺,甘草调和,五药合力,就像一支小分队:干姜是将军,下令驱寒;细辛是先锋,冲锋陷阵;茯苓是后勤,清理战场;五味子是后卫,守住阵地;甘草是军师,协调各方。这就是仲景先师的智慧,药不在多,对症则灵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他又细细交代煎法:“这药得用砂锅煎,先泡半个时辰,水要没过药两指。大火烧开后转小火,煎出的药汁得有一碗半,像您这积痰深的,最好煎三遍,把药渣里的劲儿都熬出来。药汁晾到温乎乎再喝,别烫着,也别放凉,就像喝热粥,得熨帖着下去才管用。”

老张头捏着药方,手指还在发抖:“这药……真能管用?我这病拖了十年,西医说治不好了……”

“您信我,就按法子吃。”岐大夫送他到门口,指着巷口的老槐树,“您看这树,冬天看着枯枝败叶,开春一场春雨就发芽。人也一样,只要把寒邪赶出去,脾肺暖过来,痰自然就没了。对了,这几天别吃凉的,炒菜时多放姜,晚上用艾叶煮水泡脚,水要没过脚踝,泡到微微出汗,助着药劲儿散寒。”

五天后,老张头再次来到岐仁堂,这次没拄拐杖,走路也稳了。“岐大夫!神了!”他嗓门洪亮,再也不用捂着胸口咳,“喝到第三副,痰就稀了,能痛快咳出来了;第五副喝完,昨夜居然平躺着睡了个整觉,胸口那股子闷劲儿全没了!”

他掀开衣襟,露出胸口:“您摸摸,以前总觉得这里凉飕飕的,现在跟揣了个暖水袋似的!今早吐痰,也不是白的了,带点淡淡的黄,是不是快好了?”

岐大夫给他诊脉,脉象比之前有力,舌苔也薄了些:“这是寒痰化了,好事!再吃五副巩固巩固,记得别再贪凉,脾肺暖过来不容易,得好好护着。”

旁边等着看病的李大妈凑过来:“岐大夫,我也痰多,总觉得嗓子眼黏糊糊的,能吃这药不?”

岐大夫让她吐口痰看看——痰是黄稠的,像熬糊的糖浆,又看她舌尖红,便摇了摇头:“您这是热痰,像烧糊的锅底,得用清热化痰的药,比如川贝枇杷膏,可不能用这温药,不然就像火上浇油了。”

李大妈咋舌:“原来化痰还分寒热?我还以为痰多了就吃化痰药呢!”

“中医治病,就像给庄稼浇水,旱田得多浇,涝田得排水,”岐大夫指着窗外,“您看这秋雨,下在干裂的地里是甘露,下在涝洼里就是灾。治病也一样,得先辨清是寒是热,是虚是实,不然再好的药也没用。”

正说着,老张头的老伴拎着一篮新摘的冬枣来了,非要塞给岐大夫:“俺家老头子今早居然能帮我劈柴了!这药真是神了,比吃十年西药都管用!”

岐大夫笑着收下,看着老两口相扶着走远,转身对小徒弟说:“你看,这苓甘五味姜辛汤虽简单,却藏着大道理——治病不光要治‘标’(肺里的痰),更要治‘本’(脾里的寒),就像疏通河道,不光要清淤(化痰),还得加固堤坝(温脾),不然雨一淋又堵了。这就是中医的‘标本兼治’啊。”

小徒弟点头称是,看着药柜里的干姜和细辛,忽然明白:原来最平常的药材,只要用得对路,就能发挥出惊人的力量,就像这深秋的阳光,看似微弱,却能一点点融化积了一冬的寒冰。

岐仁堂的药香混着雨后的桂花香,在青石巷里慢慢散开,像在诉说一个古老的真理:真正的医道,从来都藏在顺应自然、调和阴阳的智慧里,就像那碗温热的汤药,不疾不徐,却能抚平身体的褶皱,让生命重归舒展。

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:()岐大夫的悬壶故事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