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婶拿着药方,心里踏实了不少,千恩万谢地扶着老周去抓药。临出门时,岐大夫又补了句:“放宽心,这病能好,就是得慢慢养,别急。”
三、归脾汤里安魂魄
抓药的小伙计手脚麻利,很快就把药配齐了。用草纸包着,打成一个方方正正的包,透着股淡淡的药香。王婶找了个小旅馆住下,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给老周熬药。
药锅是在旅馆附近的杂货铺买的,砂锅,沉甸甸的。先把药材泡在水里,泡半个时辰,再放火上慢慢熬。第一遍烧开了,用小火咕嘟半个时辰,倒出药汤;再加水,熬第二遍,两遍的药汤混在一起,分成两碗。
药汤是深褐色的,闻着不冲,带点淡淡的甜气——后来王婶才知道,那是龙眼肉和甘草的味道。
老周喝药倒是不费劲,大概是药不怎么苦。喝了三天,王婶就看出变化了。
老周不怎么发呆了,眼神里有了点活气。王婶跟他说话,他能慢慢回应了,虽然还是没力气,但不再胡言乱语。夜里也安稳多了,不再对着墙根念叨,能安安稳稳睡上几个时辰。
到第五天,老周自己能下地走几步了。那天早上,他看着窗外的太阳,突然跟王婶说:“那小影子……好像不见了。”
王婶心里一喜:“真的?”
“嗯,”老周点了点头,像是卸下了千斤担子,“以前总觉得有个小东西跟着,夜里醒了还能看见它在房梁上,现在……没了。”
他还跟王婶说了件藏在心里的事:“掉渠里那会儿,我真以为自己活不成了,脑子里‘嗡’的一声,像是有啥东西从头顶飞出去了。后来就总觉得空落落的,像是少了点啥,那小影子……就跟我少的那点东西似的。”
王婶把这话学给岐大夫听,岐大夫捋着胡子笑了:“这就是心神归位,魂也跟着回来了。《神农本草经》里说,人参能‘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’,黄芪‘主痈疽,久败疮,排脓止痛,大风癞疾,五痔,鼠瘘,补虚,小儿百病’,归脾汤里这些药,就像给心神搭了个安稳的窝,窝结实了,魂自然就回来了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他又给老周把了脉,这次的脉象虽然还是弱,但比之前有力多了,像雨后的小草,慢慢透出劲来。“再吃几副巩固巩固,回去好好养着,别再受惊吓,别累着。”岐大夫又开了五副归脾汤,嘱咐王婶,“回去多做点山药粥、莲子羹,养养脾胃,脾胃好了,气血才能源源不断地生出来。”
老周的病好了大半,王婶盘算着带他回村。可儿子不放心,说村里医疗不方便,让他们搬进城住,就在他开的超市旁边租个小房子,老周平时也能帮着看看店,不累,还能时常照应。
老周起初不愿意,舍不得地里的菜。可王婶劝他:“命要紧还是菜要紧?你这病刚好,可不能再犯。”他想想也是,就点头答应了。
四、菜市场里再惊魂
搬进城里的日子,平淡又安稳。老周跟着儿子在超市帮忙,活儿不重,就是看看货架,收收钱。他性子实诚,见人总是乐呵呵的,附近的街坊都爱跟他搭话。
过了半年,老周的身子骨彻底硬朗了,脸色也红润起来,走路带风,跟没掉渠里前一个样。他闲不住,跟儿子商量,想在菜市场租个摊位,卖自家村里种的菜——他弟弟还在村里种地,能给他供货。
儿子拗不过他,只好在城东的菜市场找了个摊位。老周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,去批发市场接弟弟从村里送来的菜,然后摆摊、整理、称重、收钱,忙得团团转,却乐在其中。
他的菜新鲜,价钱公道,很快就有了回头客。张大妈就是常客,几乎每天都来买他的菠菜和西红柿。“老周,你这菜水灵!”她一边挑着菜,一边跟老周唠嗑,“多亏了岐大夫,不然你这病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