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32章 岐仁堂飘药香——岐大夫城乡行医百事记(第2页)

第332章 岐仁堂飘药香——岐大夫城乡行医百事记(第2页)

一上午下来,方桌前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:有赶车着凉的货郎,喝了葱姜汤捂出层汗就好了;有给孙子做棉鞋熬坏眼睛的奶奶,用菊花水洗了三天就不涩了;还有刚生完娃的小媳妇,喝了当归黄芪炖鸡汤,奶水就足了。

日头爬到头顶时,药铺的小伙计数了数药方子:"师父,今儿接了四十六个,比县医院门诊还多呢。"岐大夫用毛巾擦着手:"病哪分什么科?人是个整体,就跟地里的庄稼似的,旱了浇水,涝了排水,根壮了啥毛病都少。"

三、青砖巷里的艾灸香:不花大钱也能祛大病

秋雨绵绵的午后,青砖巷的王奶奶拄着拐杖挪进岐仁堂,裤腿卷着,露出肿得发亮的脚踝:"岐大夫,城里医院说要换关节,我这把老骨头哪禁得住?您给想想辙。"

岐大夫搬过藤椅让她坐下,手指沿着她小腿往下摸:"《金匮要略》里说湿流关节,则为痹,您这是风寒湿邪缠在腿上了。换关节那是动大刀子,咱先试试温和的法子。"他取来几截艾条,在她膝盖、脚踝处点上,"您闻这艾香,能透进骨头缝里驱寒。再给您开付方子,牛膝、杜仲都是壮筋骨的,不值啥钱,煎药剩下的药渣还能煮水泡脚。"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王奶奶瞅着药方子上的药价,眼圈红了:"前儿去大医院,光拍片就花了我半个月养老金。"岐大夫往她手里塞了个布包:"这里面是晒干的生姜片,您平时做菜多放几片,能暖身子。咱老祖宗说药食同源,不一定非得吃贵药。"

过了半月,王奶奶让孙子扶着来谢诊,脚踝消了肿,能自己走几步了:"您给的艾条我天天灸,药渣泡脚时浑身冒热汗,现在夜里腿不抽筋了。"正说着,送快递的小张推门进来,捂着腰直哼哼:"搬箱子闪着了,腰跟断了似的。"

岐大夫让他趴在诊床上,手掌在他腰眼处揉按:"腰为肾之府,您这是肾气亏了,加上用力不当,气血瘀住了。"他拇指在"肾俞穴"上点按片刻,"您看这穴位,就跟水管的阀门似的,通了就不堵了。"随后取了张膏药贴上,"这是用麻黄、桂枝熬的,能活血通络,比贴那些花花绿绿的药膏管用。"

小张第二天来取药,腰不疼了:"昨儿贴了膏药,夜里做梦都在爬山,一点不费劲。这膏药才几块钱,比去理疗馆便宜多了。"岐大夫笑着说:"咱中医治病,讲究四两拨千斤,不一定非得用贵东西,对症了,一根针、一把草都能治病。"

四、厨房里的"小药方":葱姜蒜也是救命草

"岐大夫,您快看看我家妞妞!"周末的早晨,单元楼的赵姐抱着三岁的妞妞冲进岐仁堂,孩子小脸烧得通红,鼻子堵得直哼哼。

岐大夫摸了摸妞妞的小手,又看了看她的鼻翼:"鼻尖有点青,是受了风寒。《伤寒论》里说太阳病,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,不过孩子小,不用吃药。"他往赵姐手里塞了块生姜:"回去切三片,加两段葱白,煮碗热汤,放点点红糖,让孩子趁热喝了,蒙上被子出层汗就好了。"

赵姐有点犹豫:"不用吃退烧药?"岐大夫指了指窗外:"您看那刚发芽的柳树,要是受了冻,浇热水、盖棉被就行,没必要非得施肥打药。孩子纯阳之体,稍微推一把,正气就起来了。"他又教赵姐给孩子推"三关穴":"从手腕往胳膊肘推,推上一百下,能发汗解表。"

当天傍晚,赵姐发来微信,说妞妞喝了葱姜汤,睡了一觉出了汗,烧退了,正在院子里追蝴蝶呢。岐大夫笑着回了句:"厨房里的葱姜蒜,都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好药。"

这话被来抓药的陈阿姨听见了,凑过来说:"可不是嘛!我家老头子前阵子总咳嗽,夜里睡不安稳,您让我用川贝炖梨,连吃五天就好了。那梨是自家树上结的,川贝才花了几块钱,比去医院省老事了。"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