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34章 秋痢惊魂:岐仁堂的附子香(第2页)

第334章 秋痢惊魂:岐仁堂的附子香(第2页)

二、冷汗淋漓的危局

岐大夫是被江德才的儿子江小兵用三轮车接来的。那会儿已经是傍晚,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,照在江德才蜡黄的脸上,更显得没了生气。

屋里弥漫着一股说不清的味道,有药味,有汗味,还有点痢下的腥臭味。江德才躺在床上,盖着厚厚的被子,却还在发抖。刘桂英守在床边,眼圈红红的,看见岐大夫进来,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:“岐大夫,您快救救他吧!再这么拉下去,人就没了!”

岐大夫点点头,示意她别着急。他走到床边,先看了看江德才的神色——双目紧闭,眉头紧锁,脸色是那种病态的潮红,嘴唇干裂,上面结着一层白痂。

“掀开被子看看。”岐大夫轻声说。刘桂英赶紧掀开被角,只见江德才的额头上、脖子上全是冷汗,顺着脸颊往下淌,把枕头都浸湿了。他的四肢冷冰冰的,像冰坨子一样,摸上去没有一点温度。

“喘气也不对劲。”刘桂英在一旁补充,“呼哧呼哧的,像拉破风箱,还总昏迷,喊他半天都不醒。”

岐大夫俯下身,仔细听了听江德才的呼吸,确实又急又促,胸口起伏得很厉害,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在喘气。他伸出手,轻轻搭在江德才的手腕上。

诊脉的手指刚放上去,岐大夫就微微皱起了眉头。脉象很微弱,跳得又快又乱,像风中残烛,随时都可能熄灭,但好在,这脉还在,没有完全断绝。他又看了看江德才的舌苔,舌质淡白,苔薄而滑,一点血色都没有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“之前用的什么药?”岐大夫问刘桂英。

刘桂英赶紧把张医生开的药方找出来,递给岐大夫。药方上写着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白头翁、秦皮、木香、槟榔……全是些清热解毒、止痢导滞的药。

“这些药都是治痢疾的常用药,”岐大夫看着药方,缓缓说道,“按说痢疾初起,湿热下注,用这些药是对的。可老江这病,拖得太久了,拉得太狠了,已经不是单纯的湿热了。”

他站起身,走到桌边,对刘桂英和江小兵解释:“《黄帝内经》里说,‘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’。老江这病,起初可能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,或者秋天天气转凉,脾胃受了寒湿,又化了热,湿热积在肠子里,就成了痢疾,拉脓血,发热口渴,这些都是湿热的表象。”

“可他拉了这么多天,上百次,”岐大夫用手指敲了敲桌子,“就像一口井,不停地往外抽水,井水早就抽干了。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,就像家里的灶台,他这一拉,把灶里的火都快拉灭了。阳气是身体的火,火快灭了,四肢就会冰凉;阳气守不住了,就会往外跑,表现为冷汗不止;气随津脱,气不够用了,就会喘气急促;神失去了阳气的温养,就会昏迷。”

这番话听得刘桂英和江小兵直点头,又有些害怕:“那……那现在该咋办?他还一个劲喊渴,身上还热着呢,不是还有火吗?”

“这时候的渴和热,是假象。”岐大夫摇了摇头,“就像炉火快灭的时候,会突然窜起一股火苗,看着旺,其实是回光返照。他的渴,是因为津液脱失得太厉害,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;他的热,是虚热,是阳气浮越在外的表现。这时候要是再用凉药,就像往快灭的炉火上浇冷水,火立马就灭了,人也就没了。”

他指着江德才冰冷的四肢和淋漓的冷汗:“《伤寒论》里说,‘自利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脏有寒故也,当温之,宜服四逆辈’。老江现在就是太阴脾土虚寒,甚至已经快到少阴肾阳不足的地步了,必须赶紧用温阳散寒、补气固脱的药,把快灭的炉火重新点燃。”

三、附子理中汤的力量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