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泥巴文学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42章 岐仁堂里两般事:一碗通汤融淤堵,三剂承气挽真阴(第1页)

第342章 岐仁堂里两般事:一碗通汤融淤堵,三剂承气挽真阴(第1页)

初夏的雨总带着股黏劲儿,把青石板路润得发亮。岐仁堂的木门"吱呀"一声被推开时,药香混着潮湿的空气漫出来——柜台上的铜秤还压着张药方,是今早给菜市场王婶开的祛湿方,字迹里还能看出老岐大夫落笔时的稳当。

"岐大夫,您给瞧瞧,这头胀得像塞了团棉絮。。。。。。"说话的是镇中学的李老师,一手按着太阳穴,一手拎着个布包,里面鼓鼓囊囊的该是没改完的作业本。他刚跨过门槛,就被迎上来的药童小周扶到诊桌前:"李老师快坐,我给您倒杯陈皮水,顺顺气。"

一、三尺讲台坐出的"淤",四方药味融成的"通"

李老师今年四十出头,教数学的,常年伏在案头改作业,颈椎早成了老毛病。近来不光脖子发硬,连带着左边胳膊也发麻,夜里总睡不安稳,胸闷得像揣了块湿抹布。社区医院开了些"活血药",吃着没见好,反倒添了心慌。

岐大夫伸手搭脉时,指尖先触到一丝涩意,像摸着砂纸划过木棱。"左手脉沉细,右手关脉滞涩,"他抬眼瞧着李老师的脸,"您这颧骨上的斑,是近半年才重的吧?"

李老师愣了下:"可不是嘛,爱人总说我脸色发黄,像蒙着层灰。"

"伸舌头我看看。"岐大夫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让人踏实的气力。李老师的舌苔薄白,舌尖边却泛着青紫色,舌下的两根筋络肿得像打了结的红绳。

"您这不是单一的毛病,是气血在血管里走得不畅快,堵在哪儿,哪儿就出问题。"岐大夫拿起桌上的笔,在处方笺背面画了个简单的人体轮廓,"心主血脉,肺主气,脾主运化,肝主疏泄,肾主水。。。。。。这五脏就像串联的水管,一处堵了,别处迟早要溢水。"

李老师皱着眉:"那您说,我这堵在哪儿了?"

"头里有淤,才会头胀;心里有淤,才会胸闷;胳膊发麻,是经络里的气血过不去。"岐大夫放下笔,指了指窗外的老槐树,"您看那树,枝干要是被藤缠住,叶子就会发黄。人也一样,气血通了,什么斑啊、麻啊,自然就散了。"

小周端来陈皮水,插话道:"李老师,前阵子楼上张大爷也是这毛病,岐大夫给他开了方子,现在晨练都能打一套太极了。"

岐大夫笑了笑,开始写药方。笔在纸上沙沙响,李老师凑近看,只见上面写着:丹参、川芎、葛根、桂枝、甘草、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白术、茯苓。

"这方子叫三通汤,"岐大夫解释道,"您听这名就知道,是让全身的气血通起来的。这里面藏着四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,合在一起用,威力才大。"

他指着药方上的药名,像数着自家院子里的花草:"丹参、川芎、葛根,这三味是通脉饮的底子,专通心脑血管,就像给堵住的水管清淤;桂枝配甘草,是《伤寒论》里的桂枝甘草汤,能让心气足起来,推动血液走得更有力;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,是生脉饮,补肺气、滋心阴,就像给水泵添水,免得干转;最后这白术、茯苓,再加上前面的甘草、人参,其实是四君子汤的意思,健脾养胃,从根上补气血——您想啊,脾胃是气血的源头,源头活水足了,管道自然不容易堵。"

李老师听得认真:"那这些药,就像一队工人?有的清淤,有的加油,有的修机器?"

"您这比喻实在。"岐大夫点头,"丹参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说能破宿血,生新血,川芎能行气开郁,葛根能解肌通络,这三味是先锋队,专管打通道路;桂枝像个火把,能温通经脉,让气血走得更欢;剩下的几味,是后援队,负责给身体补充能量,免得通淤的时候耗力气太多。"

他顿了顿,又叮嘱:"这药得早晚空腹喝,喝的时候放两颗枣。另外,您改作业时,每小时起来活动五分钟,伸伸胳膊转转头,比什么保健品都管用。"

李老师接过药方,又问:"岐大夫,这药得吃多久?我听说活血的药伤正气。。。。。。"

"您放心,这方子攻补兼施,"岐大夫指着人参和白术,"这两味是补气的,就像一边疏通河道,一边加固河堤,不会伤着根本。"他想起什么似的,又说,"对了,晚上别熬夜改作业,亥时(晚上9点到11点)是三焦经当令,这时候睡,气血才能好好流通。"

李老师走的时候,雨已经停了。小周望着他的背影,问:"师父,您这三通汤,是不是把《伤寒论》和《千金要方》里的智慧都融进去了?"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